“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万象更新的春天的到来,也预示着一年的农耕活动即将开始。在立春之日,举行各式各样的迎春活动和祭祀典礼自古有之,到清朝就更为隆重了。
备春:春牛芒神早置办
清宫立春之日的进春典礼早在前一年的六月,就由礼部、钦天监及顺天府等衙门着手备办。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准备春牛芒神。
所谓春牛芒神,是在冬至后的第一个辰日,取用专门水土塑造,胎骨用桑柘木,制作非常严格。首先在规格上要反映夏历的特点,如春牛的身高四尺,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身长八尺,象征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主要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着一年的十二个月。芒神的身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芒神手提的鞭子长二尺四寸,象征着二十四节气等。芒神是掌管万物萌生的春神,其所站立的位置也有明确规定,假如立春在腊月内,则是“春在岁前”,勾芒神站在牛后;立春在正月内,则是“春在岁后”,勾芒神则站在牛前;立春与岁齐,勾芒神则与土牛并立。古代的天文历法,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己未酉亥为阴,站立时阳岁勾芒神居左,阴岁勾芒神居右。此外,春牛及芒神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也会依据钦天监推算立春时辰的干支纳音所代表的不同颜色来绘制。为了移动和供奉方便,在春牛、芒神、春山底部会安置木案一方,春牛、芒神合用一案,春山用一案,两案合称春座。
勾芒神图
春帖子词
进春:恭进春座劝农耕
立春的前一日,宫中要举行隆重的“进春仪”。届时,顺天府府尹会率僚属赴东郊迎春,行一跪三叩之礼后,将春山宝座及芒神土牛迎入顺天府大门,安设在彩棚内,再送至礼部供奉。同时,大兴、宛平二县县令于午门外正中设案,恭奉春山宝座及芒神土牛。
立春当天,按照负责观测天象的钦天监择定的时辰,各官俱穿朝服,生员着顶带公服,在钦天监选派的八名天文生的指引下,由顺天府选出的汉生员七十五人将春山宝座及芒神土牛从东长安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抬至午门前。顺天府府尹、府丞等官员手拿红本,与礼部堂官聚齐在午门外。进春之时,各生员在礼部官员导引下,由午门中门进入。进入午门后,进春的队伍成三路,分别恭进帝、后及太后的春座。同时,将上年旧岁所恭进春座,用车送出宫外。
在这之后,顺天府府尹会率领僚属,手执彩仗立于土牛旁,击鼓,环击土牛三次,以示劝耕之意。
迎春:撰写春帖贺新岁
春帖子是立春之日,宫中词臣向皇上恭进的诗作,或书写为小轴,或为屏幅。诗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劝诫规谏之意。清宫定制,凡是在年内立春者,春帖子则在立春前二十日恭进。若是在新的一年立春,则须在二十日以后进交。所进的春帖子词,最初并无确切规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确定为五言绝句二首、七言绝句一首。嘉庆年间规定,每年如旧式作三首绝句。
立春之日,在内廷侍值诸臣如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等按要求作完诗作,将姓名书于诗下,一般军机大臣共进一折,南书房翰林共进一折,同至懋勤殿,置于案上,行叩头礼,再由翰林交懋勤殿的首领太监进呈皇帝。经皇帝御览的春帖子,悬挂于养心殿东暖阁的随安室。同时,将上一年的春帖子换下,收贮于懋勤殿保存。按规制,皇帝在这时要向诸位翰林等官员颁赐御笔所写的“福字笺”墨宝,以及笔墨、笺纸等物,一般为各赐笔二十枝、朱二十锭、五色绢笺二十张、朱红描金方绢笺五张,以贺新岁。
春帖子不仅是朝中诸臣恭进,皇帝有时也会亲书绝句。乾隆帝就十分热衷于亲书春帖子,并将御制春帖子发给大臣恭和。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岁岁随安室,亲挥帖子更。仍居养心殿,依例顺舆情”。
清宫的进春仪式,贯穿于整个清王朝,即使皇帝不在京城或是战乱年代亦未间断。如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巡幸木兰,春山宝座仍然依旨从乾清门恭进,其春图随内阁木箱送至皇帝的行宫,由行在内阁代递。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慈禧、光绪帝避乱西安,而留京办事大臣顺天府尹陈夔龙、兵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兼尹事务徐会沣、署顺天府府丞陈璧等,在立春之日仍然循例进春。不仅在宫内,清代的各省、府、州、县,也会在立春之时举行相应的迎春礼,成为各地劝导农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