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乾隆帝端午赏香珠
2021.06.25
作者:倪晓一
0
0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时逢端午,龙舟竞渡,粽箬清馨,蒲艾簪于门前,香包、虎符和五彩丝线装点在人们身上。五月天气开始湿热,民间讲究“悬符降毒,以辟邪祟”。《燕京岁时记》这样描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其实,清宫里也很流行此习俗。

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按照习俗,皇帝会在身上佩戴五毒荷包、龙舟荷包等,后妃也要簪戴五毒簪、虎头簪或艾草簪。据记载,此时宫廷内还会将雄黄、菖蒲、艾蒿等药物混合后做成药液,涂在手、脸、身上,以祛病驱邪。此外,皇帝还会准备纱、葛、扇、香包、紫金锭、蟾酥锭等物来赏赐臣工,其中一种“避暑香珠”尤为特殊。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初七日,端午节刚过,乾隆帝忽然传旨造办处官员,查找以往制作避暑香珠的配方。一份之前被雪藏16年的配方因此再度呈现:

香茹蕊一两,甘菊花二两,川连五钱,连翘一两,蔓荆一两,白芷七钱,黄柏五钱,以上熬汁成膏。雄黄五钱,朱砂五钱,花蕊石一两,寒水石一两,白芨一两,梅花冰片一两,檀香一两,玫瑰花一两,川芎一两,苏合油一钱,巴尔萨木油一钱。

档案记载,每制作一料避暑香珠可分5串,共需原料18种,内廷自备雄黄、朱砂、巴尔萨木油3种;其余15种原料则需采办,值银4两有余。那么,“避暑香珠”究竟为何物?

from clipboard

乾隆三十七年制避暑香珠所需工料银两(局部)

避暑香珠,乃一种锭子药。锭子药,或称锭药,是指制成锭子状的小块药品。这种锭子药亦可制成精美佩饰,如手串、朝珠等佩戴在身上,或放在香袋、香囊里挥发独特清冽的药香。避暑香珠芳香辟秽,醒脾清暑,简便实用。端午节令,溽暑初临,疾疫易发,毒虫活跃,皇帝赏赐避暑香珠,雍正时已有成案。到了乾隆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前后就开始制作避暑香珠,数十串至上百串不等,专备端午前后赏用。乾隆时期与雍正时期制作避暑香珠配方所不同的是乾隆朝避暑香珠的配方里多了一味巴尔萨木油。

巴尔萨木油这味原料有不可替代之处,价值也难以估量。它属于舶来品,多由西洋各国进献,康熙朝就已输入清宫。“巴尔萨木”为音译,档案中或称巴尔撒末、巴尔撒米等,皆为同类。清人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称其可治刀伤。而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它亦可单纯作为香料使用,甚至留存了以其冠名的宫廷香方——避风巴尔萨木香。遥想当年,添加巴尔萨木油制成的避暑香珠,在盛暑天气会散发着格外沁人的香气,使佩戴者不禁心神舒悦。这大概就是端午期间,乾隆帝喜以避暑香珠赏赐臣僚的原因吧。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