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清宫中秋祭月
2021.06.24
作者:丁 好
0
0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因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称月夕、仲秋。中秋节自古即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

清宫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民间一样也有赏月吃瓜饼的习俗。紫禁城内乾清宫前,摆上如意月供。供桌摆放一般分三路,第一路正中摆放太阴星君,左边摆子母藕,右边摆黄豆角。其余两路摆放的供品不尽相同,有各类鲜果和月饼等。月饼有不同规格,有的单个重达10斤,有的两个约重3斤,均为彩画圆光月饼。3斤重的月饼会切成若干份呈送皇帝,再由皇帝分赏众人,而10斤的月饼会存放起来,直至除夕晚上吃团圆饭时才分食。随着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宫廷戏曲《会蟾宫》《天街踏月》《霓裳献舞》《丹桂飘香》《祥云捧月》等节目载歌载舞地登场。皎洁的月轮下,一派歌舞升平的节日景象。

通常认为,中秋赏月的习俗源自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实际上,清宫中秋祭月的礼仪远比中秋赏月更加庄重。祭月,源于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礼仪。古代以太阳为大明,月亮为夜明,月亮被尊为月神,祭祀月神称之为夕月,也称祀月。《国语》:“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祭月之礼始于周代,历代相沿。清代沿袭旧制,每年秋分酉刻举行庄重的祭月典礼。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在北京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夕是朝拜的意思。坛的规制为方形,一层,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四面均出台阶六级。方壝,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坛垣周长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并建有具服殿、燎炉、瘞坎、井亭、宰牲亭、神库、神厨等。祭月时,坛中陈列各种祭月礼器,如象征着皎洁圆月的白璧,用于盛装黍、稷、稻、粱等祀品的器具簠、簋等,依次摆放,陈设分明。

from clipboard

夕月坛总图(东向)

祭月的时间定于秋分。祭月之前,由掌管典礼事务的礼部尚书向皇帝奏报祭月的具体时间,恭请皇帝前往。按照清宫礼制,每逢丑、辰、未、戌年,由皇帝亲自祭月,其他各年遣官行祭。秋分当天的酉时(17-19时),依照祭祀的规制,供奉正位为夜明神位,配位为北斗、二十八宿、周天星辰。皇帝应穿特定的祭月朝服,佩挂绿松石朝珠。祭月朝服的颜色为月白。清代皇帝的祭祀礼服有严格的色彩区分:祭天穿天青色礼服,祭地穿明黄色礼服,祭朝日穿大红色礼服,祭夕月穿月白色礼服,其余祭典均为明黄色礼服。

from clipboard

夕月坛祭祀图

祭月时的祝祷之辞,也称祝文。其内容据《清会典》记载:“嗣天子御名谨告于夜明之神曰:惟神配阳之德,钟阴之精,周环九野,普照万方,继明于夕,天下共赖。兹当仲秋,式遵古典,谨以玉帛牲醴庶品之仪致祀,惟神歆鉴,福我兆民。尚飨。”认为月亮属太阴之精,祭祀以报答月神对人间的恩赐。

清代的祭月活动自入关之初,日月均从祭于圜丘,秋分日不另祭。顺治八年(1651年)建成夕月坛后,以每年秋分日行祭成为定例,一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今日。中秋佳节,人们更愿意对着皎洁的月轮,团圆和乐,其乐融融。恰如明代徐有贞的诗句:“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