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清宫过小年
2021.06.24
作者:褚若千
0
0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旧时,人们把腊月二十三视为年节活动的开端,许多地方更将这一天称为“小年”。而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灶。家家户户都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的神龛或画像,视其为家庭的守护神。“灶王爷”不仅掌管灶火,也体察民情、判别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都是他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这极富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from clipboard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关于祭灶用张家口进到黄羊的记载

明清以前,祭灶日期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宫中、官府腊月二十三送灶,普通百姓腊月二十四,船家则腊月二十五。范成大等人的诗文都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等语。清代,官民祭灶日期的区分已经渐渐模糊,尤其在北方地区,往往官民都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每值此时,清宫由宫殿监率各该处首领太监等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奏请帝后分别于坤宁宫东墙的灶君神像前拈香行礼。

不一样的皇家供品

祭灶是非常重要的年节礼仪,无论内廷和民间,供奉历来丰厚。《帝京岁时纪胜》称腊月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灶神司人间功德善恶一说深入人心,人们为使其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专以麦芽糖制成糖瓜、糖饼为供,希望灶神甜甜嘴,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祭祀时更以糖稀涂抹其嘴,使嘴粘住,以保一家来年平安顺遂。清宫祭灶使用的灶糖称为“关东糖”,由江米粉加饴糖制成,硬而脆,可久存。清宫糖品多来自盛京内务府,祭灶时的糖供也不例外。因其产自关东,京中渐渐将麦芽糖称为“关东糖”,又称“灶糖”,以小米、稗子米、大米、玉米、大麦芽等为原料,经熬糖、起锅、揉糖、拔糖几道工序而成。“关东糖”的引入,给祭灶礼俗留下了关内外风物相融合的印记。

from clipboard

内务府为恩赏臣工黄羊事奏案

清宫祭灶,例设祭品33种,颇为慎重其事。据内务府奏案记载,坤宁宫祭灶除了供奉糖品,还要供奉黄羊。清前期黄羊是自南苑打捕而来,道光十一年(1831年)上谕“着用张家口进到黄羊”,此后遂不再派员前去捕猎。清帝不仅将黄羊用于内廷祭祀,还常赏赐臣工,如乾隆时期的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傅恒等亲贵就曾在腊月蒙赐黄羊。

特定的月令承应戏

清乾隆时期四海升平,戏剧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乾隆帝曾命庄亲王允禄、词臣张照等人按照节令等编排了特定的剧目,以满足内廷节庆观赏的需要。此后凡遇元旦、端阳、中秋、除夕等节令,内廷都排演相应主题的剧目,称为“月令承应戏”。小年时,常见的祭灶承应戏还有《太和报最》《司命锡禧》《仁孝神钦》等,此外在嘉庆二年(1797年)、道光七年(1828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恩赏日记档里都可以发现一出很有意思的承应戏,唤作“灶君既醉”。其实,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不仅可以奉上糖供,涂上糖稀,也有用酒糟涂抹灶门的做法,干脆把灶王爷灌醉,自然就不能上天告状了,因此宋时就有“酒糟涂灶醉司命”“送君醉饱登天门”的诗句。这出承应戏展现的“醉司命”一俗,十分诙谐有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接纳。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在除夕夜“接神”之前,因为灶王爷不在家,大家可以放松放松,家家户户蒸花馍、剪窗花、办年货,真正进入过年的气氛中了。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