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琉球国为中国之藩属,中国政府对琉球国行藩属册封之制。据统计,自明洪武五年(1372 年)起,至清同治五年(1866 年),中国政府向琉球派出册封使共 25 次(一说 23 次)。众多琉球册封使, 也为我们留下不少趣闻轶事。
册封使人选
明朝对册封藩王比较重视。陈侃《使琉球录》中载 :“我朝封锡藩王之制,如安南、朝鲜,则遣编修、给事中等官为使 ;占城、琉球,则遣给事中、行人等官为使。”然而据现有史料看,明朝册封使的推荐、遴选似并不严格,册封使中有奏请出使戴罪立功者,有私受赠金获杖刑者等。相比之下,清朝册封使选拔及册封准备工作都严谨得多,比如康熙朝改变派遣制度,明确册封使选自翰林院内阁官员。
福建闽南地区与琉球一衣带水,联系密切,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洪武年间设市舶司于泉州,管理对琉朝贡贸易 ;又设来远驿于晋江口岸,专门接待琉球贡使。琉球册封使团一般从福建造船出发,而琉球使者也多从福建登陆。
尽管如此,早年间闽籍官员多与明廷琉球册封使无缘,因为“福建地邻琉球,当避嫌”。有明一代,闽籍册封使只有潘荣、谢杰、官荣三人。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清朝 8 次册封琉球中,有 4 次由闽籍官员分别担任正副册使,分别是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四月内阁中书舍人、副使林麟焻,莆田 人;嘉庆十二年(1807 年)翰林院编修、正使齐鲲,侯官(即今福州市区)人 ;道光十七年(1837 年)翰林院修撰、正使林鸿年,侯官人 ; 同治五年(1866 年)翰林院修撰、正使赵新,侯官人。其中林鸿年是道光十六年(1836 年)丙申恩科状元,更是清朝福建省首位状元。
林鸿年为奉命册封琉球情形事奏折
身世传奇的册封使——潘荣
每年端午,漳州龙海市颜厝镇马洲、官田一带都要举办龙舟赛,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舟竞渡。龙舟上,船艏们挥舞着“黑地白月旗”,此旗与琉球博物馆馆藏古画上的贡船旗极为相似,比例、颜色、图案,如出一辙,显见渊源。据考证,此旗与 550 多年前首任闽籍琉球册封使潘荣有关。
潘荣,字尊用,龙溪县人(今福建省漳州市),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 年),卒于弘治九年(1496 年),赠太子太保。据《明史》记载, 潘荣直言敢谏,曾上书皇帝要广开言路,他认为“致治之要,莫切于纳谏”,弹劾英国公张懋等 43 人“无事时妄请增禄”。《漳州府志》亦载其“凡参驳弹劾,务存大体”。其为官清正,可见一斑。在民间也有传说,潘荣小时候随母回娘家马洲看划龙船,不慎落水,冥冥中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在水中扶着他,使他免于沉入江底。这位白胡子老人就是水仙尊王,即屈原。
天顺六年(1462 年),潘荣任琉球册封正使,往封尚德为中山王。次年六月,潘荣率 400 余人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赴琉,十月回朝,圆满完成册封使命。
明英宗提升潘荣为都给事中,举办国宴庆祝,以表彰其在琉球盛宣明朝威德的功绩。在国宴上,明英宗听说了潘荣年幼之事,遂加封“黑地白月旗”于水仙尊王,让水仙尊王保护马洲“百姓安康、合境平安”。于是马洲就有了 12 支“黑地白月旗”,沿用至今。
幼年有神仙庇佑、壮年为国出使远洋、身故后家乡长年纪念,潘荣一生可谓传奇。而其所著《中山八景记》,更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
人设矛盾的册封使——谢杰
在潘荣出使琉球 100 多年后,另一位著名的闽籍册封副使谢杰, 也乘船跨海,往封琉球。
谢杰,字汉甫,号绎梅。福建长乐江田(今长乐市江田镇)人。万历二年(1574 年)中甲戌科进士,除行人 ;曾任光禄寺丞、两京太常少卿、顺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后又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不久升任户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太保。谢杰为官清廉, 不收受贿赂,《明史》中记载着谢杰的廉政名言 :“贿而后荐,干戈之盗 ;荐而后贿,衣冠之盗。”
万历七年(1579 年),谢杰充册封副使,与正使萧崇业赴琉球册封中山王尚永。《明史》中载:谢杰往封琉球时,琉球国王要赠金酬谢,但谢杰坚决推辞,琉球国深感其德,为之建却金亭以表纪念。
不过,正史记载之外,也有轶事流传。清代徐葆光《中山传信录·风俗·剃顶发》中载 : 谢杰母舅某随行前往琉球,携网巾数百欲出售牟利,不料琉球人没有戴网巾习惯,以至于滞销。母舅求助于谢杰,谢杰则推迟册封礼,声称“本国既服中华冠带,册封日如陪臣有一不网巾者,册事不举”,于是网巾被抢购一空。福建至今仍将强买强卖者称为“琉球人戴网巾也”。后人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也有相似记载。
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以束发的网子,所谓“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的政治寓意。琉球冠服制度异于中国,并没有戴网巾的习俗,谢杰母舅投机倒把,却打错算盘。谢杰借册封之机,干了假公济私的营生。金馈之却,网巾之诮,一事拂人情,千秋成话柄。廉洁自守,而又人情徇私,或许这就是人性矛盾真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