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西藏壮丽的景观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令全世界瞩目。如今,人们进入西藏,公路、铁路、航空都十分便利,亦有户外运动爱好者选择徒步、骑行前往。但是在各种技术条件都逊于当今的清代,人们往来内地与西藏, 是要费不少周折的。清朝政府为管理西藏地区,不仅设立了驻藏大臣, 还通过邮驿制度来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联系。
清代在西藏设立的驿传种类与内地相似,主要有驿、站、台、塘、铺、腰塘等形式。驿,设于各省,以传递紧急公文为首要任务。内设有驿卒、驿骑,传递文书、运送物资、接送往来官吏、提供歇宿、马匹等。站,传递军报所设位站。台,又称军台,粮台。塘,也称马塘、塘汛。铺,作用等同于塘,限定日急行速度,快速传递紧急公文及军书。腰塘,又称旁站,设在两驿之间的换马处,用以节省马力,确保紧急公文的传送。
依照文书的轻重缓急程度,清代邮传日行速度分为四等 :一等600 里,昼夜前行,风雪无阻,为最快的速度 ;二等 500 里,为急行速度 ;三等 400 里,为普通速度 ;四等 300 里,为马递中最慢速度。清代,以京师皇华驿为总中枢,重要的驿路向四周延伸,由内地进入西藏的驿路主要有三条 :一是,经由甘肃、青海进入的青藏驿道,自西宁至拉萨,计程 4120 里,共 68 站;二是,经由四川进入的康藏道,自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市)出口至藏,计程不及 5000 里,共安台 84 处,安汛 13 处 ;三是,经由云南进入的滇藏道,自云南中甸出口至西藏洛隆宗(县)计程 3080 里,凡 38 站。
四川总督为请核销自打箭炉至巴贡各站台修建营房银两事题本
此三条道路皆有主干和支路,基本沿袭了唐代以来的入藏道路。然而在清前期,青藏道的畅通长期难以保证,而滇藏道又过于偏远, 不利于内地和西藏互通与中央政令的传达,因此由四川入藏的康藏道, 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康熙六十年(1721 年),青海地区遭遇大雪造成马匹损失,又因准噶尔蒙古的袭扰,青藏驿路一度中断,抚远大将军允禵奏报“我与将军噶尔弼商议,将我来路撤驿,将军噶尔弼来路驻驿,由藏至打箭炉,此路居人不断,而烧柴丰富。唐古忒人等又帮送递,并无耽误……由藏至打箭炉留驻驿文,行文四川总督年羹尧知道……”。这份奏稿是决定康藏道日后地位的关键资料,也就此拉开了清政府大力修治入藏道路和台站的序幕。由此也可得知,青藏道长期地位逊于康藏道,除了频繁进入青海的准噶尔蒙古的袭扰外,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的原因。
青藏道海拔高于康藏道,植被以高山草原、苔原为主,气候不利于木质植物和粮食作物的生长。粮草的匮乏,生活物资获取的不易, 使得驻守青藏驿道台站官兵生活艰难、驿马消瘦,一旦入冬遭遇寒潮, 人马伤损更是如常。相比之下,康藏道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沿途海拔相对较低,雨季较长,植被茂盛,粮食及经济作物易于生长,较为适宜人畜生活,物资交换较为便利,较青藏道更易维系,因此成为康熙朝以后清廷与西藏地方文书往来及入藏的主要通道。
康藏道的起点是打箭炉关(今四川康定市),有北、中、南三路,北路多走牧民,中路多走茶马商队,南路才是正式的官道,但这条官道盘山较多,过于曲折,因此清廷在康藏南路广设台站,以里塘(今四川理塘)、巴塘(今四川巴塘)、江卡(今西藏芒康)、察木多(今西藏昌都)、拉里(今西藏嘉黎)为重要节点,共设台站 84 处。乾隆时期,清廷还为这条官道的台站添设兵丁,并定期稽查。最快时,从打箭炉至前藏仅需 11 天,在当时可谓飞速已极。
相比于康藏道的常态化经营,清廷对青藏道的经营,就纯粹是出自军事目的了。据《清高宗实录》载 :“西宁至藏一带新设台站,原以利军行而速驿递,据福康安奏,经过青海地方军台,其台站兵丁口粮按月裹带,并无敷余……可见该处道远站遥,诸多未便,前因打箭炉一带本有台站,文报往来,向无迟滞……将西宁至藏新设台站即行撤去。今思该处情形万难持久,着传谕勒保、鄂辉即将新设台站于索伦、达呼尔兵过竣后,以次撤回。其藏地新设台站亦以次随撤……”,青藏道台站维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困难,由此可见一斑。除了对这两条驿道的经营,清廷对滇藏道和西藏内部的驿道台站也十分重视,然其地位和作用,与康藏道、青藏道相比就略逊一筹。
邮驿管理,中央由兵部管理,地方归按察使司管理。但西藏邮驿体系由兵部和理藩院共同管理 ;在地方,康区驿站归四川总督负责, 西藏驿站由驻藏大臣直接辖理,安多藏区驿务属清廷驻西宁办事大臣掌管。驿路主管官员品级之高,可见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驿路的重视。
清代对西藏驿路的经略,不仅有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也为川滇藏交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修通了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四大入藏公路,并开通了入藏航班 ;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全线开通,川藏铁路正在建设 ;这都为今日西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