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古莲池畔勤学早
2021.06.24
作者:张 蕾
0
0

“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1952 年 11 月 22 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莲池曾留下过这样的评价。

莲池书院,因古莲池而得名(古莲池初建于元代,毁于地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又名直隶书院,为清代中国北方著名学府。雍正时期鼓励地方政府兴办书院培养人才。雍正十一年(1733 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创办莲池书院,因古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 于士子读书为宜”,遂“因旧起废,增建斋社”,在莲池西北部修建书院。书院于当年五月破土动工,九月落成。

雍正帝赏银

莲池书院自创建开始,就与宫廷密不可分。在一史馆所藏宫中档案中,记载了莲池书院建立之初,师资经费就来自皇家的拨款与官员的捐赠。书院初期,因学子众多,经费不足,故雍正帝赏银 1000 两作为书院士子的学习津贴,但仍不敷使用,直隶总督李卫捐出自己的养廉银 1000 两,工部侍郎王钧提出将稻田 100 顷又 14 亩交与地方官收管,作为书院士子日常费用。可见莲池书院受到清帝和地方官员的鼎力支持。

乾隆帝御笔

到了乾隆年间,莲池书院所在古莲池被辟为清帝出巡歇脚的行宫, 莲池书院的名声和地位更加突出。此后乾隆帝、嘉庆帝曾多次驻跸莲池。

乾隆十一年(1746 年)十月,乾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途中驾临莲池,乾隆帝取用北宋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之世称“濂溪先生” 中的“濂溪”二字,为莲池书院题写匾额“绪式濂溪”,期望莲池书院秉承儒学之风培养更多的人才。据一史馆所藏档案记载,乾隆帝不仅为书院赐匾,还赏赐馆师张叙荷包 1 对、小荷包 2 枚 ;赏赐书院生员金廷璋、翰坦、吴爚文、张郝元 4 人每人荷包 1 对。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赏赐莲池书院进献诗册的张郝元等 14 人缎匹,足见皇帝对莲池书院的重视。

嘉庆十六年(1811 年),嘉庆帝巡幸五台山,回京途中,亦曾来到莲池行宫,驾临书院。雍正帝赏银、乾隆帝和嘉庆帝的驾临,都说明清帝对莲池书院的青睐和对文化教育的关心。

惨遭劫难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十一月,英、法、德、意四国军队攻陷保定,莲池书院亦未能幸免于难,据《清苑县志》记载 :“(联军)驻军保定十余月之久,莲池台榭,举成灰烬矣。”古莲花池的“亭台林馆,皆已夷为平地,不留寸木片瓦,触目感伤”,书院肄业,学生四处流亡。当年“林泉幽邃,云物苍然”的清幽之景随着国力的衰颓,战火的侵蚀不复存在。

人才济济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廷实行“新政”,莲池书院于 1903年停办,存续时间长达 170 年之久。

作为清代北方地区重要学府的莲池书院可谓人才济济,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和史学、地域学家祁韵士先后任书院主讲,咸丰朝至光绪朝末年,主讲于书院的有黄彭年、李嘉端、张裕钊、吴汝纶等人。黄彭年是著名的考据学家,于咸丰、光绪年间两次主持教务,他为书院增开考据课程,并对书院建设多有贡献。

170 年间莲池书院育人无数,代有英才。著名的藏书家傅增湘, 名噪晚清文坛的刘若曾、张以南、刘登瀛、魏兆麟、贺涛等都曾求学于莲池书院。值得一提的是张裕钊在光绪九年(1883 年)至十九年(1893 年)执教莲池,名播海内外,日本国学者宫岛勖斋、冈千仞等慕名渡海前来就学于张氏,开创了莲池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例。如今的莲池书院已开放为莲花池公园,乾隆帝御题的“绪式濂溪”四字匾额仍高高悬挂在楼阁之上,供游人参观欣赏。


from clipboard

嘉庆十六年莲池书院肄业生名册(局部)

“绪式濂溪”匾额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