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清代皇帝仪仗队中的驯象
2021.06.24
作者:刘 恋
0
0

清代皇帝出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车驾仪仗队被称为大驾卤簿。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始设大驾卤簿,乾隆十三年(1748年),厘定仪仗之制,改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改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改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三种卤簿合而为一,称大驾卤簿。如皇帝出宫前往天坛举行圜丘、祈谷、常雩等祭祀大礼时,使用大驾卤簿。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中,除引导和后扈大臣、执事人员、卫兵等人员外,还有作为仪物的动物出现,大驾卤簿中备有的宝象、导象就是其中之一。

大象,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态高大,利齿外露,形象威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又与“祥”谐音,寓意国家太平、吉祥之意。所以在清代大驾卤簿中使用被驯服的大象,在皇帝玉辇前陈列四只导象、五只宝象。导象“披蓝屉,不加羁饰”,宝象则装饰繁复。《大清会典》载:“宝象,络首、钩膺、鞦攀,皆编黄绒紃(音旬,细带)为之,杂饰珠宝。前后各缀朱缨二。后络珠网流苏,膺悬朱缨铜铃各三,白革为鞯,绘金龙彩云,周为花文,藉以朱氎(音选,细棉布)。鞍髹(音休,以漆漆物)朱饰金。上载宝瓶,铜质鋄(音万,马头上的装饰)金,亦饰诸宝。深一尺六寸五分,口径八寸六分,腹围五尺七寸六分。镂垂珠文。底径一尺一寸三分,足径一尺七寸,镂朵云文。盖径一尺二寸,冠火焰顶。座高一尺三寸。”宝瓶内置有火绒、火石、火镰,体现了满洲旧俗。

这些驯象的主要来源:一是东南亚各国的进贡,包括南掌(老挝)、缅甸、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廓尔喀(尼泊尔)等国,一般一次进贡两只,也有逢万寿、千秋进贡的;二是由云贵总督购买,或由云南等地土司进贡。猛拱(今云南猛拱)、孟连(今云南孟连)、耿马(今云南耿马)、车里(今云南西双版纳)、宣慰(地点不明)等土司均有进贡象只的记录。清朝地方收到贡象后,派员护送至京,沿途府厅州县需给以协助。各处驿站为象只备好草料、口粮,定量一般是每天供给料谷3京斗、糯米4京升、稻草30束,每束稻草重8斤。如象只在境内生产,则需在该处停留喂养数日后再解送。即便如此,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运送途中还是会出现驯象倒毙的事件,有的官员会因此受罚。

from clipboard

宝象(左)与导象(右)图

解送驯象花费甚巨。据档案载,道光五年(1825年),由云南解送5只驯象至京,共核销银两三千七百五十二两七钱九分四厘,包括驯象价值银、草料银以及委员象奴盘费银等。

from clipboard

礼部为解送缅甸国驯象到京在途倒毙二只事奏折

驯象,由宫中銮仪卫驯象所设专人管理。驯象经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一路运到北京后,即交銮仪卫,养于设在宣武门内的象房。象房为一象一间。《大清会典》载,象房“广七丈八尺、纵四丈,檐高一丈六尺”。每只象配有氈、被、布、线、棉花、羊毛、铁索等用具。象房需定期修缮,以供安全使用。清朝继承了明代初伏沐象的传统,使得京城百姓也有机会一饱这些象征太平盛世的庞然大物的眼福。会典载:“三伏则洗象”,场面极其盛大。《帝京岁时纪胜》记述了乾隆年间的沐象情景:“銮仪卫驯象所,于三伏日,职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驯象“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引得“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更有人争相花钱租赁楼上观象的好位置。象奴也会驱使驯象表演以赚取外快。《燕京岁时记》云:“观者持钱畀象奴,如教献技,又必斜睨象奴受钱满数,而后昂鼻俯首,呜呜出声。”一时为京城盛景。

有清一代,清廷对驯象十分重视,驯象数量最多时达39只,喂象校尉最多时为232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平定廓尔喀后,廓尔喀贡象5只,乾隆帝下旨赏给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各1只,余下3只解送至京。虽然赏象有其政治目的,但也说明了当时京城象只数量充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甚至一度下旨停止各国贡象。乾嘉时期以后,驯象数量逐渐减少,常常不敷仪仗使用,道光帝几次下令云贵总督购办。而后随着国力衰退,尤其是英、法等国势力进入东南亚,贡道几乎断绝,清廷亦无力豢养,驯象日渐式微。就如《燕京岁时记》所载:“咸丰以后十余年,象房无象。同治末年、光绪初年,越南国贡象二次,共六七只……自东长安门伤人后全行拘禁,不复应差,三二年间,饥饿殆尽矣。”盛极一时的驯象,从此也不再出现在卤簿之中。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