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明清档案工作掠影(四)——档案保管工作
2021.06.23
作者:孟飞旺
0
0

坐落在北京故宫西华门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着被誉为20世纪早期“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甲骨文、敦煌写经、大内档案)之一的“大内档案”——清代皇家档案。这些承载着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原始记录、体量逾千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明清档案工作第一位就是确保档案安全,要保护好、管理好这些档案。

健全制度,完善设施,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一史馆保管处制订有库房签封制度、双人双钥入库制度、出入库登记制度、技保制度、定期定点查库制度。正是这些管理制度的健全,确保了档案的安全。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建立紧急预案。由于档案馆建筑年代久远,库房及阁楼在雨季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档案存放采取“穿靴打伞”特殊措施防范。“穿靴”就是为集中码放的档案铺设防水托架,“打伞”就是为库房排架苫盖防水材料。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排架整齐有序
入库登记

from clipboard

“穿靴”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技术保护人员在检测纸张
“打伞”

建立台账,披沙沥金,抢救珍贵历史档案

“摸清家底、建立台账。”保管工作对现有14个档案库房进行全面清理盘库,充实了各库档案清库数据台账,摸清了馆藏档案的家底,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档案库房科学有效管理创造了条件。

本着对保存在一史馆的每一张纸片“不抛弃、不放弃”的高度负责的原则,保管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对存放在阁楼的100多箱残破零散档案进行彻底的清理。位于顶层的阁楼,空气不流通,清理时正值盛夏,温度很高,加上残破档案尘土飞扬,需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清理遴选。由于阁楼憋闷,长时间与粉尘接触,有些工作人员身上发生过敏反应,刺痒难忍。经过大家披沙沥金的“淘宝”,共抢救出折件档案37954件,木质红绿头牌档案1箱,清末民初报纸15箱。

协调配合,规范操作,保障档案安全高效流转

在整个档案整理、数字化流程中,档案原件提调是起点,档案成品入库是归宿,安全高效流转是保管工作的难点。几年来,为配合档案整理数字化五年工程,保管处人员每年进出库房提调档案约500批次,提调归还档案数量高达400万件,一度保持在每天2万件的超高工作量。为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协调联动,规范交接操作流程。采取了入库预约、工作核对、归库清点、规范交接等手段来保证档案安全和工作效率。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阁楼残档清理前
阁楼残档清理中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阁楼清理出的红绿头牌
阁楼清理出的朱批奏折

广泛合作,加强管理,实现专业技术保管

为了实现长期保存和进行多介质备份,一史馆拍摄了数万盘缩微胶片。这些胶片对保存条件有特殊要求。为实现缩微胶片档案的安全存放和有序管理,一史馆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东郊库代存胶片档案。该库房具备安全完善的保管条件,符合缩微胶片的技术要求,保持温度10±1℃、相对湿度45%±5%的标准。保管员与技术保护人员定期前往检查。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档案入库前保管员清点档案
办理档案提调出入库交接手续
整理数字化后档案归库

对外交流,展示精品,加强档案宣传力度

在对外交流活动中,为了展示馆藏精品档案,一史馆专门开辟特藏库、玉牒库,挑选馆藏档案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档案原件进行展示。

重视修复,打破常规,加快档案修复速度

from clipboard

位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东郊库的胶片档案库

延长历史档案寿命、修复受损档案是保管工作的永恒主题。馆藏档案存在时间少则100年、多则达600年,其间受到南迁西运影响,部分档案出现了粘连、霉变、残缺、褶皱等破损现象,加大档案修复力度迫在眉睫。修复工作打破传统思维,引入社会力量,近5年时间共修复档案2.6万件24.84万平方尺,使残破档案实现了“起死回生”。在保管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古老的历史档案不仅安全存放,而且寿命还在延长。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保管员用专业设备检查胶片档案
贵宾参观特藏库
修复工区

相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