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日本冲绳县县立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琉球历史关系研讨会”,于1993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以馆长、研究馆员徐艺圃先生为团长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代表团、以冲绳县立图书馆馆长金城功先生为团长的冲绳县教育委员会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日本琉球大学、法政大学、白梅学园大学、长岗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冲绳国际大学、神户女学院大学的专家、学者;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有来自国家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会议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秦国经先生主持。徐艺圃先生和金城功先生先后致词,对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接着,中日学者分别作学术报告。下面以发言先后为序,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戈斌先生,以“清代琉球贡使在京馆舍研究”为题,首先发言。他认为琉球贡使在京居住过的馆舍至少有五处。即正阳门外横街会同馆、宣武门内京畿道胡同会同馆、宜武门外南横街会同馆、正阳门内公议胡同四译馆、正阳门内东城根四译馆。其中居住次数最多的是正阳门内公议胡同四译馆。他对馆舍的建筑,考订甚详。对于馆舍的供给,从铺垫、陈设、饭食、薪炭到安全护卫等,都做了考证。
冲绳县《历代宝案》编集委员会委员、琉球大学教授西里喜行先生报告的题目为:“关于清光绪年间‘琉球国难民’漂流事件——以救国运动为中心”。他认为琉球“漂流难民”有两种类型。“一为因气候的变化而遭遇不测的遭风难民’;一为乔装漂流的‘伪装难民’”。后者以光绪五年(1879)日本废琉置县为转机,“伪装漂流船”急速增加。“伪装漂流船”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贸易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一种是开展救国运动,即为恢复琉球王国,向清朝政府请愿。在此期间,从琉球上层的士族至下层船员,各阶层人士均以各自的目的,搭乘“伪装漂流船”。往来于琉球与中国洋面。在清朝政府方面,对于“琉球国难民”,始终当作“遭风漂流船”对待,给予抚恤;而在日本政府方面,自废琉置县前后,通过其驻清朝各地的领事馆,收集琉球人漂流至中国的资料,据此加以取缔,甚至进行逮捕或镇压。即使如此,直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琉球难民”漂至中国之事,亦从未间断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秦国经先生报告的题目为:“清代中琉关系文书研究”。报告分中琉交往的关系衙门和行文办事制度及中琉关系文书的种类、格式及其价值两部分进行了论述。报告认为,清代中琉关系文书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清代中琉关系的文书,反映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其二,从现存的中疏关系文书中,可以看出清帝对琉球国王有着特殊的恩宠。报告说,琉球国王向清帝奏事,除使用一般藩属国王所使用的奏本、题本、表文等公文外,还可以使用奏折。奏折只限于清朝军政要员使用,一般藩属国王均不得使用。由此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和琉球王国的亲密关系。其三,清代中琉关系的文书,不但内容丰富,而且价值十分珍贵。第一,这些文书都是当时清朝政府和琉球王国的交往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它是中疏历史关系的凭证。第二,这些文书记录了清代中琉两国互派使臣进行交聘的活动;两国间进行贸易、文化交流的情况;发生海难后互相救援、抚恤的情况;以及琉球派遣官生到中国学习的情况等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研究馆员俞玉储先生报告的题目为:“再论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兼论中疏互救飘风难船的活动”。他通过对中疏两国互救飘风难船活动的考察,进一步论述了清代中琉贸易的发展。首先,通过大量史实,回顾了明、清两代中琉两国互救飘风难船的友好历史;其次,对中琉双方飘风难船的进出口货物及贸易情况作了详细考察。认为飘风难船本身的贸易活动,在中琉贸易中所起作用甚微;再次,
报告对琉球派遣护送中国难商之船的贸易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长期以来,琉球一直提出两年一贡的进贡贸易,不能满足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要求增加进贡次数,但均未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疏球国王抓住经常派遺专船护送中国难商回国的机会,进行贸易活动,借以满足其对中国货物的需要。琉球护送中国难商之船的进出口贸易,是中琉贸易的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进一步推动了中琉贸易的发展。
冲绳县《历代宝案》编集调査委员会委员、琉球大学助教授上里贤一先生报告的题目为:“琉球官生的汉诗”。报告说:明清时代琉球王国选派了不少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留学生所作汉诗,有不少流传了下来。这些作品的内容,既包含有文学的意味,又具有历史资料的双重意义。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琉球官生从南国的小岛来到中国大陆后,接触到许多中国的自然景色和文物,他们将其新的发现及感触,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但是,因他们受先生事先指定而作的试帖诗非常之多,容易形成题材公式化、构思缺少新鲜感、文笔技巧呈现规格化等缺点,从历史资料角度看,这些作品反映出了先生与学生在授课、听课时的情景及人际间相互交往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以国子监为中心,琉球、朝鲜、安南等国的留学生互相交流的情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利用部副科长、馆员朱淑媛女士报告的题目为:“清代琉球国贡使官生的病故及茔葬考”。报告对琉球贡使官生患病后的治疗、病故概况、病故原因、抚恤和茔葬等情况进行了考析。报告认为,琉球贡使病故的主要原因有二方面。一是朝贡途中疲于奔波,到京后又活动频繁,致使其在精神上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二是水土不服,不适应气候的急剧变化而患病。贡使患疾病主要有两种,一为风寒病症;一为时症,即传染性疾病。而官生所患多为传染性疾病。对于病故后的琉球贡使和官生,清朝政府均给与优厚的抚恤和茔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徐艺圃先生报告的题目为:“乾隆年间白氏飘琉获救叙事述论”。“白氏”即白世芸,系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商人。乾隆十五年(1750)冬,白世芸等人所乘船只在海上遭风,漂至琉球地方被救。在滞留琉球近一年的间里,白世芸将其所见所闻,用“问答”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内容十分丰富。徐艺圃先生经过研究,认为“问答”是研究中琉历史关系的重要资料。他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考析。一、琉球向中国进贡,始于唐朝,明清时代为鼎盛时期;二、琉球对中国的朝贡制度、贡船航程及所载贡物情况;三、琉球对中国难民在生活、医疗、游览、遣送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情况;四、中琉之间的贸易制度、文化交流情况;五、琉球民俗风情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情况等。
双方经过协商,以后研讨会两年召开一次。“第三届中国·琉球历史关系研讨会”将于1995年五六月间在冲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