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举办第七场青年学术沙龙。沙龙以“报刊编者与兰台青年面对面”为题,邀请《中国档案》总编王天泉,《中国档案报》副总编窦晴身、编辑部二部主任屈建军,《档案学通讯》编审张全海,《北京档案》副总编严秀到场交流,一史馆办公室副主任李展、文化交流处副处长卢溪参加对谈。
编者们先是深情回顾了四家报刊与一史馆的长期密切合作情况,有的报刊还设有明清档案文化及业务专栏。一代代明清档案青年学者依托报刊平台,开展学术和业务研究,培养了治学能力,其中也涌现出一些专家。随后五位报刊专业编者向与会的青年学者作了具体的学术指导。
王天泉总编认为一史馆数百篇来稿成为了杂志独特内容和独家优势。他鼓励广大青年撰稿人要学会利用档案讲述历史,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档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悉心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同时要关注馆藏档案特殊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用,争取在档案行业各个领域都有相应成果。
窦晴身副总编和屈建军主任从“明清秘档”“珍档阅览”“档案文化漫谈”等几个适合馆内青年投稿的栏目出发,特别提示在撰写过程中要学会找小切口,抓细节、讲故事,挖掘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重大历史事件中游走的小人物、独特的细节、个性鲜明的案例。并期待《中国档案报》与一史馆之间继续加强沟通、合作共赢,不断扩大充实撰稿人队伍,多出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专版。
张全海编审侧重介绍学术文章的写作方法,首先要观点新颖、方法新颖、材料新颖,在撰写过程中要做好文献综述,把前人研究成果吃透,同时不能拘泥于自己的工作经验,要有一定的学科前瞻性。平时注重积累,日常要有意识地进行规范的学术训练,“渐进式”投稿,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严秀副总编立足《北京档案》杂志,重点介绍了“档案文化”和“业务研究”两个栏目收稿的特点。“档案文化”栏目的文章要淡化学术性,突出大众性,多结合热点话题,体现北京特色,弘扬档案文化;“业务研究”栏目内容聚焦在档案“收管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并提供了问题对策、实践路径、调研分析等几类业务文章撰写的一般思路。
青年干部代表李展、卢溪分享了自己在挖掘论文选题、收集素材资料、形成学术文章等方面的思考。在交流环节还就“工作经验介绍如何提升到理论研究层面”“AI文章写作是机遇还是挑战”等问题开展探讨。
一史馆的“皇史宬大讲堂”“青年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开展以来,馆内崇尚研究的学术气氛渐浓,青年投身业务,阐发学术思考的主动性渐强。本次沙龙提供了报刊编者与青年零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解答了论文撰写、投稿过程中的疑问,为馆内青年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