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下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举办“皇史宬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一史馆原副馆长李国荣研究馆员和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原院长邹建达教授共同讲解探讨了清代改土归流与边疆治理问题。讲座由一史馆编研处处长伍媛媛主持。
中国的土司制度自元朝起,沿续600余年,对中国古代边疆的治理开发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2025年3月,汇集了元明清三朝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的大型图书《中国土司制度史料集成》出版。该图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编纂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共6卷19册。其中11-18册是档案卷,收录了一史馆所藏近3000件档案。本书是目前收集整理有关土司制度史料最全面、最系统且分量最大的一部专题史料集,系统总结了边疆治理、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地区融入“大一统”中国的关键时期。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而言,土司制度曾在国家治理、社会整合与凝聚认同等层面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与包容性的鲜活体现。但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土司制度也因其固有的弊端,与清朝大一统集权统治格格不入。因此,从雍正朝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对清朝的边疆治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位专家分别从政策实施角度、档案记载角度和历史意义角度介绍了清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和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情况。
李世愉研究员认为,土司制度是加强边疆与内地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为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条件。而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增强了政治统一性,也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我们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重新认识土司制度。
李国荣研究馆员则介绍了清代宫藏土司档案的状况,他提到,这些档案中记载了土司定期进京年班、土司子弟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等内容,反映出西南少数民族与清中央政府的特殊联系,体现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他建议不要孤立看待土司问题,应该把改土归流放在整个清代民族政策去看,清政府通过怀柔笼络以求得边疆安定,最终达到国家大一统的目的。
邹建达教授详述了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基本情况,他提到,土司制度主要施行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广(湖南、湖北)地区。他认为,改土归流是消除割据、把化外之地从间接治理变为直接治理的过程,对清朝的边疆管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改土归流使得大量移民进入了西南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夯实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对当地文明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讲座的最后,三位专家对如何深入挖掘与研究清宫土司档案,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学术研究和文化开发提出希望和建议。还详细解答了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展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