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下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了“皇史宬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倪玉平作了题为“经济全球化与明清以来经济重心的东移”的专题讲座。
倪玉平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清代经济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清朝嘉道关税研究》《清代嘉道财政与社会》《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财政与社会》《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倪玉平教授指出,区域经济的形成,既是经济不平衡性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隋唐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北方,但是从南北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北方。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第一次经济重心转移,最重要的标志是人口重心移动,南方人口的比重一度曾达到北方人口的两倍。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了新一轮的移动,即由内地向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转移,呈现出一种“V”字型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人口密度、耕地开发精细程度及粮食赋税上,更体现在厘金、关税总量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经济重心转移,这次转移不再是以人口的多少为标志,而是以经济活力及商品流通程度为衡量标准,且具有内生性动力。可见清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步超越传统的靠人力投入的农业型社会形态,向工商业社会方向迈进。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世界经济体系。1949年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在沿海地区这一格局完全确立,而其源头正是来自于清代的变化。
讲座的最后,倪玉平教授耐心回答了观众提问。倪玉平教授的讲座,阐述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内容丰富扎实,为线上线下数千名观众呈现了一堂生动详实的经济史课程,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