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万里,虹贯东西——“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主办,分别由福建省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承办,同期在福州和苏州两地举办。在苏州举办的展览是国家档案局、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主办的“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
千百年前,古老的中华民族与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民族,共同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各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道。它们就像一道道炫丽的彩虹,过疆越洋,将东西方世界连接起来,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岁月漫漫,丝绸之路既成为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特殊象征,更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弘扬丝路精神,传承丝路文明,一史馆立足馆藏,精心挑选、汇集了有关古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文献和档案230余件(组)。这些档案和文献内容丰富,反映了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数千年交往历史,不仅有关于蚕桑文明、丝绸发展和文明融合的文献和文物图片,也有反映明清时期丝路贸易、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珍贵清宫历史档案。
一史馆保存有自16世纪至20世纪初大量有关丝路交往的档案,内容丰富,涉及明清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贸易等多方面;形制多变,有国书、条约、奏折、禀文、照会、舆图、清单、合同、税单、证书、照片、信函等;文字多样,这些档案分别用汉文、满文、蒙古文、俄文、拉丁文等文字书写,反映了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文书的历史变化与文化内容的多元性。
展览中的档案文献展品由一史馆精心挑选,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有反映丝路沿线国家政治交往的档案,如康熙九年(1670年)俄皇阿列克歇伊密哈依洛维赤(彼得一世的父亲)写给康熙帝的俄文密信,雍正五年(1727年)葡萄牙国王若奥五世给清廷的国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帝的信以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巴西总统阿芳素披那莅任日期国书等。
有反映丝路沿线各国贸易往来的档案。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俄罗斯为派遣商队到北京贸易事的信函,雍正十三年(1735年)福建水师提督王郡关于菲律宾等国到厦门贸易商船数目的奏本以及清末俄罗斯各项货物上税清单等。
也有反映各国文化、科技交流方面的档案,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法国来华传教士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18世纪清廷送往法国刻制的《平定西域战图》,意大利举行利玛窦诞辰300周年纪念会邀请清廷派人参会事照会以及清廷考取赴美游学学生姓名籍贯清单等。在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录取的赴美游学名单中,19岁的胡适名列其中,同一名单中,还有中国现代语言学大家赵元任以及著名气候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展览分为丝路千年和明清气象两个版块。丝路千年版块内设桑荫翳华夏、迢迢丝绸路、文明大融合三个部分,该版块从中国古代先民掌握的养蚕缫丝技术说起,通过多条丝路贸易走廊,以丝绸为主的中华物产走向世界,还原了千百年来丝路交往的恢弘景象。丝路之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等人类主要文明体系在共容中会通,在呼应中共存,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多姿多彩的发展取向。
明清气象版块从驼铃向远方、云帆济沧海、烟尘遮望眼3个方面展示明清时期丝路交往景象。既有传统丝路的短暂阻断,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既有丝、茶贸易的如火如荼,又有晚清被迫开放门户。这一版块描绘了明清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大航海时代,丝路交往呈现的新气象。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真实记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凭证,是文明赓续的基因密码。以档证史,服务大局,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明清历史档案作为国家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促进国际交流、文明交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此次展览通过深入挖掘一史馆藏明清档案资源,是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进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