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举办第十一场青年学术沙龙。沙龙以“向心同行——百年馆史之档案利用服务”为题,邀请三位在不同时期从事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老中青”代表与一史馆青年同志现场交流。
朱淑媛老师1976年进入一史馆工作,从事档案利用工作三十余年,当时一史馆对外利用以提供原档为主。据朱淑媛老师回忆,刚走上服务岗位时,利用者群体还较为小众,但随着社会各界学术和文化活动的发展,明清档案被越来越多的利用者所关注,很多历史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气象学家,乃至古建专家、膳食专家等纷纷来馆查阅档案,同时还接待外国学者参观访问和利用档案,每天的提档任务非常繁重。为此,馆里专门扩建了阅览室,增设目录室,添加桌椅、台灯、风扇等设施,利用服务人员还会协助利用者辨识档案中的草书,努力为利用者提供舒适的查档环境和周到的利用服务。
李静1997年来到一史馆工作时,利用室每天都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利用者,同时提供原档、缩微胶片、计算机阅览、史料出版物等多种方式的档案利用服务,设施设备和利用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随着馆藏档案整理编目、著录编译、数字化等基础业务的不断推进,馆内建立了专门的利用服务数据网络,开始着力减少原档使用,尽最大可能保护档案原件,电子阅览逐渐成为明清档案利用的主要方式,档案查阅也随着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日趋便利。李静认为,只有进一步扩充利用数据资源、创新利用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将“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落到实处。
孙莹2016年进入一史馆即投入了明清档案的整理编目工作,并从2019年开始参与新馆利用工作规划、筹备和实施,见证了查档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经历了一史馆利用服务能力的蓄力提升。特别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好”“两个服务”批示精神指引下,一史馆不断加强利用服务能力水平建设,查档机位从原来的40个增加到114个;档案利用系统全新上线后,利用者可通过微信、网站进行查档预约,在自助机办理签到、机位选择,实现了一站式自助办理;馆藏44个全宗482万余件档案均可数字化查阅,同时提供19个档案全文数据库资源,档案摘抄可同时在电脑和移动终端查阅,并按规定向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提供档案授权等服务,互联网站同步公布424万余条档案目录,并自2024年1月起实现了周六开放。面对利用大厅的锦旗墙,孙莹感慨道,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有趣又感人,每一面锦旗、每一封感谢信背后都有明清档案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加本次沙龙的青年同志通过与前辈们交流分享,更加坚定了做好明清档案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大家表示,一定要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为百岁的一史馆增添一抹青春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