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认删除?
走进新时代的明清档案事业
——中国档案报专访孙森林馆长
2018.06.08
来源:撰稿
0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明清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作为专门保管利用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近年来是如何主动作为、深化服务的?在馆藏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利用网络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存史资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国际档案日前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

 

固本强基,档案整理数字化迈上历史新台阶

记者:在基础业务建设方面,一史馆近年来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孙森林:2010年以来,一史馆历任领导班子和全馆新老同志,特别是在时任馆长胡旺林的领导下,着力夯实明清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奋力挖掘开发明清档案的文化价值,努力全面服务社会,明清档案事业在新时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坚实的基础是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必备前提。一史馆基础业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在规模上堪称“世界之最”的档案整理数字化工作,加工规模最大时,馆方管理人员和外包公司共有近400人直接参与,日均提还档案2万多件。截至2017年年底,共完成档案文件级整理730多万件(含满文档案66万件),所有成体系馆藏档案已经全部整理完毕,基本摸清了馆藏档案的家底;档案数字化扫描约540多万件(5000多万画幅),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已完成过半;为了安全高效地管理档案信息,构建了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目前管理的数据总量近7000TB,这在业界是不多见的。

长期以来,档案著录一直是档案开放利用的“瓶颈”,一史馆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管理,开展了大规模档案数字化图像著录工作,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主题词与分类号自动转换、在图像上标识题名要素等著录辅助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档案数字化图像著录工作的高速运转,共完成档案著录120余万条,为加快档案开放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饱经历史沧桑,部分明清档案残损情况比较严重,一史馆着力强化档案修复抢救工作,以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流程,完成档案修复近4万件(110余万面),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历史文化瑰宝“益寿延年”。

 

着力开放,档案利用服务呈现多元新局面

记者: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一史馆近年来有哪些新成果?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档案的开放利用?

孙森林:一史馆紧紧抓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充分利用近年来的基础业务工作成果,积极协调推进数字化档案的开放。2013年至2017年,一史馆在馆内开放利用平台开放档案共计8个全宗126.6万余件。特别是2017年,开放档案达57万余件,占5年来开放档案总量的近一半。目前,馆内信息化平台向社会开放档案超过300万件。随着档案开放力度的加大,到馆查阅档案人次也呈明显上升趋势,2017年来馆利用档案4608人次,创近10年来新高,档案开放的社会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此外,为使利用者足不出户即可查阅明清历史档案目录,一史馆已在官方网站分期分批公开馆藏数字化档案目录110.6万余条。

一史馆积极宣传展示明清档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馆内陈列室平均每年应约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1000人次。精心策划与深圳市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大连旅顺博物馆合办的“清宫秘藏档案珍品展”“功在不舍——罗振玉与明清档案”等展览,让明清档案走出“深宫”,走进当代百姓生活。授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电子图像,配合世界记忆项目宣传,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馆藏档案精品。此外,探索社会教育服务途径,尝试开展了中小学生“走近历史档案·感受中华文化”主题参观活动,取得良好反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史馆于2016年3月正式开通运行微信公众号“皇史宬”。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推送原创文章114篇,关注人数达8492人,推送稿件阅读总数高达21.5万次。特别是在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令推出相对应文章,用历史档案还原了清代宫廷节令记忆,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

 

服务大局,编研开发推出系列新举措

记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一史馆是如何利用馆藏资源创新明清历史档案编研开发工作的?

孙森林:近些年来,一史馆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积极探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式方法,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努力创新推进明清历史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举措新成果。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史馆编纂出版了《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80册,全面系统地公布晚清宫廷所藏辛亥革命档案,有力配合了相关重要纪念活动。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一史馆对馆藏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编纂出版了《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50册,并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合作举办“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同时,推出《清宫档案里的甲午战争》专题研究成果,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资讯等多家媒体纷纷就此推出专题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一史馆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力求从明清档案史料的角度充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和宣传丝路沿线区域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联袂,于2016年1月全面启动“明清时期‘一带一路’档案编研出版工程”。近期,为贯彻落实丁薛祥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馆藏档案的资源优势同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相结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联合课题组深度研究挖掘明清档案资源,力争形成明清档案政务咨询专稿,努力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明清档案的资政佐证作用。

 

开拓创新,满文档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据悉,贵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研发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

孙森林:一史馆馆藏满文档案约200万件,占全部馆藏档案的五分之一。馆藏满文档案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享誉海内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满文专业性较强,满文档案的各项工作只能依靠满文专业人员纯手工进行,满文档案的开发利用进程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此,一史馆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开展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研发项目,研发完成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满文输入法、满文字库、拉丁字母与满文标准字体相互转换软件和满文档案拉丁字母数据管理软件,为建立满文档案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必要工具,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项目成果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此外,满文档案的编译出版也是满足社会利用需求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一史馆相继出版了《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代东归和布克赛尔土尔扈特满文档案全译》《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满文实录大全》等满文档案史料,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多年的大规模档案整理数字化工作,为一史馆馆藏明清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充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一史馆将树立起“资源立馆、人才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发展理念,描绘出新时代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全馆干部职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断推动明清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原载于《中国档案报》总第3229期,2018年6月7日,原标题为《走进新时代的明清档案事业——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